暗琅

比较杂食啦(*ฅ́˘ฅ̀*)
老福特你把我的爱心和关注还回来啊qaq

梗谈

桦乌:

首先这不是一篇写作指导,只是以我个人意愿发表的一些常见理解和标准衡量。


这段时间以来仅仅我所见的借梗行为就有二位数,受害者绝不仅仅只有我,希望凭我一己之力发表的拙见能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敲响警钟,不要轻易触犯写作大忌




“梗”在字典上有四个含义,两动一名,剩下一个算通假字,常见含义指草木的茎或枝,以及阻塞、阻碍。但当它被赋予了“对某些特殊设定概括”的能力,它成为了一个网络新词。


在这里我们将它释作“设定”,亦可衍生含义某一类相似方式的描写或者表达,甚至一个剧情段落。


从这个角度诠释,“梗”是一个故事必要的中心物,因为有故事就必须有剧情,有“设置”,这包含了时代背景、人物生平、剧情发展等等内容。梗可以代表的东西是多样的,大到一整篇故事的架构,小到一个人物的某一个特性。简单举例子,我们可以称某一篇行使了未来科技背景的小说使用了“未来梗”,也可以称某一“总裁x娇妻”的小说使用了“总裁梗”。


回到本篇的主题。打个比方,“梗”的存在对于创作本身来说,起到了类似于“骨架”的作用,因为通常来说议论文有论点,小说有剧情,基本上不会存在什么创作完全不存在剧情,散文可能算一个特例。


一个好的梗正如同一个健康的人类的骨架,骨骼匀称,连接紧密,简单来说,“漂亮”。既有良好的承压能力能经得起打磨,也有很好的延展能力,可以使创作者尽量完美地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内涵。


然而更重要的是,创作本身依赖于描写和叙述。也就是说,“文笔”在这具骨架上则起到了“血肉”的作用。正因为有了描写,骨架才能活动自如,否则梗永远都只是“梗”而已。


继续打比方,一个经常被使用的梗,正像一具足够漂亮的骨架。于是这个人也用,那个人也用,每个人给它装上不同的血肉,它就具有了不一样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骨架的一部分会遭到改变和更替,在这里我们可以叫作“私设”。于是原本的梗受到修改,以更好地服务于创作者的个人意识,一个足够精巧的更改经常能给作品带来更多精彩的含义。但梗本身是不变的,一切仍然需要血肉来支撑,关节窝也需要软组织呢。


而对于一具有了血肉的骨架,我们还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头脑,也就是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无论是原创小说、童话、同人……都一定有一个中心。写一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想传达什么情绪,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没有目的性的文字是不存在意义的,创作可以没有特别目的,但一定有所表达和抒发。


仍然谈梗。在很多故事动笔写之前,我们常常有一个“设定”过程,在这个程序里人物被定性,被赋予性格和外貌,故事背景被完善,增补细节,拉出剧情线,一波三折或者平铺直叙,看创作者高兴。这个过程可以被叫做“捏梗”,捏出的梗不一定会写,但写之前这个过程通常都存在。


一般来说对于自我要求较高的创作者来说“捏梗”是比较耗费心力的。阅读和写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汲取含义,后者则是赋予定义,认知和表达是两回事,后者远要困难得多。在这种时候,一个“梗”被尽可能地细化,甚至于它开始仅仅合适这样一个故事,一切其他叙述的模仿都会成为生搬硬套,于是,这就很尴尬了。


因为这可能会让人发现,这个梗根本“借”不了,像私人订制,没别的东西匹配得上。


这种情况是比较厉害的,并不是说梗不捏得无法复制就是不好,但无法被复制,至少对于创作者本身应该是件很爽快的事情。


到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梗通常会有什么特性都已经谈过,通病也提及了一两个,再讲一讲血肉和骨骼的兼容关系。


每一个梗都会有至少一种的最适文风,打比方写西方文化背景的小说更合适翻译腔,东方古代可以用白话甚至文言,而两者调换是不可取的。因为大的背景和叙述角度不一样,一个并不合适梗的文风或者并不适应文风的梗都有可能得到不太好的结果。


如何“捏”一个比较精巧的梗,一般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中心,围绕它一点一点细化,把事件精密也简练地扣进去。在这方面的经典例子就是通常小说阅读中会有的,用路人的行为举止体现社会环境,用商店、手工厂等等体现社会平均工业水平(常用来暗示时代)等等等等。换句话说,小说可以使用来辅佐一个梗的真实体现的手法非常之多,而如何发挥应用则更多在于笔者自己的想法和能力。




讲到这里就没啦。


最后仅仅这一篇允许以任何形式转载,可以不标明作者,如果有人转的话。禁止商用(根本没人会商用)。

评论

热度(8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